首页 资讯 正文

在拉萨,这位农业专家,为何常年在气象站做研究?

体育正文 100 0

在拉萨,这位农业专家,为何常年在气象站做研究?

在拉萨,这位农业专家,为何常年在气象站做研究?

“伺候好青稞,就守护了(le)雪域粮仓!”

青稞在(zài)西藏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,是在高海拔(hǎibá)地区适应性最强的特色农作物之一,也是藏族同胞饮食结构中最重要(zhòngyào)的“主粮”。2024年,西藏粮食产量首次(shǒucì)迈上110万吨新台阶,其中青稞产量首次达到88.8万吨,创历史新高。

如何让西藏群众手中的(de)饭碗端得更牢(láo)?“抢”时节、“拓”海拔、服务(fúwù)优化种植结构,这些,成为以科技之力助力增产增收的“关键点”!

林周,在藏语中意为“天然形成的沃土”。这里是拉萨(lāsà)(lāsà)第一产粮大(dà)县,素有“拉萨粮仓”之称,却因地理位置特殊、气候条件(tiáojiàn)复杂,长期面临着低温、干旱的挑战。青稞(qīngkē)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54%。为服务青稞增产增收,气象部门在林周县建立了西藏青稞气象服务中心,并联合多方力量,构建起全方位的科技支撑体系。

中国(zhōngguó)气象(qìxiàng)
,赞 5

专访拉萨市(lāsàshì)林周县委常委、副县长洛旦

“要改变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种植习惯,这个(zhègè)过程并不容易(róngyì)。”冒着烈日,站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青稞田里,全国政协委员、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(dùnzhū)向“‘绿镜头·发现中国’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”主题采访报道组感慨(gǎnkǎi)道。

达瓦(dáwǎ)顿珠的老师是著名的“青稞之父”尼玛扎西,如今,他成(tāchéng)了西藏青稞气象服务中心所构建联合科研(kēyán)平台的“常驻”专家。在他看来,要提高青稞产量,首先要从时节上“抢机会”!

达瓦(dáwǎ)顿珠正在田间观察青稞长势

2025年春耕时节,海拔(hǎibá)3750米的林周县(línzhōuxiàn)甘曲镇,播种机的轰鸣声比往年早了20天。

“过去,要在藏历的春耕仪式(yíshì)后(hòu)才敢下种,现在,手机一点就知道哪天开犁!”种植大户次仁指向气象服务平台上(shàng)展示的动态图谱,只见土壤5厘米地温、返浆墒情、未来10天降水概率等12项(xiàng)参数实时跳动。2024年4月,他根据气象局推迟7天播种的建议,成功避开了一场倒春寒,青稞(qīngkē)亩产从620斤升到713斤。

这背后,是西藏青稞气象服务中心持续六年开展分期播种实验的(de)成果。在220个试验分区中,科技人员从3月中旬到5月上旬,共设置(shèzhì)了7个播种梯度进行对比(duìbǐ)研究。

“同为‘藏青2000’品种的青稞,在4月5日播种的,其亩穗数达42.6万(wàn),比4月25日播种的多出5.8万穗。”拉萨(lāsà)国家(guójiā)农业气象试验站副站长次仁多吉介绍。

更关键的是,他们发现海拔每升高100米,最佳播种期就需提前8至10天(tiān)。这一发现,重构了高原种植时序(shíxù)。

如今,林周县的春耕图景已然变革:南部3750米(mǐ)河谷区4月上旬开播,中部4000米地(dì)带4月中旬跟进,北部4200米高寒区(gāohánqū)4月下旬压阵。2023年,林周全县九乡一镇播种期整体提前20天,有效积温利用率提升35%。在唐古乡试点区(shìdiǎnqū),早播青稞灌浆期完美错开雨季,千粒重(qiānlìzhòng)增加(zēngjiā)3.2克,相当于为每亩地“抢”出126斤产量。

达瓦顿珠还利用气象资料(zīliào)研究、推广冬(dōng)青稞种植。冬青稞10月份播种,次年(cìnián)7月收获,收获后再复种荞麦。这样,既可以实现粮食增产,还可以利用复种生物固氮技术改善粮食种植,为黑颈鹤等野生禽类(qínlèi)提供冬期食物,防止水土流失。

黑颈鹤是(shì)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、草甸、沼泽地带(zhǎozédìdài)。林周县(línzhōuxiàn)平均海拔约4200米,是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。图片来源:新华社

随着收入(shōurù)的提高,当地(dāngdì)老百姓也慢慢改变了按照藏历习俗进行农事活动的习惯。科技的力量,在高原上展露出独特的光芒。

在(zài)西藏青稞气象服务中心,报道组走进占地(zhàndì)60亩的“青稞方舟”,4630个品种在高原阳光下呈现出不同样态:有的已抽穗扬花(yánghuā),有的才刚分蘖。

次仁多吉拨开一株紫穗青稞说:“这是从(shìcóng)海拔4700米的(de)仲巴县收集的‘雪域紫芒’,能在-5℃的环境下存活。旁边金穗(jīnsuì)品种则是为干旱区培育的‘雅江1号’,其根系可深入土壤1.5米处汲水。”

次仁多吉(cìrénduōjí)接受记者采访

在这座全球海拔最高的种质(zhǒngzhì)库里,每个品种都有(yǒu)专属气象档案。科技人员通过3年观测,构建出西藏首个青稞气候基因图谱(jīyīntúpǔ):有的早熟(zǎoshú)型青稞需种植在生产期0℃以上积温达1800℃的环境下,耐寒型可耐受拔节期-4℃的低温,抗旱型在抽穗期能承受18天无雨(wúyǔ)……“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,国家种质库保存了(le)6000余份青稞种质资源,其中有4300余份都在这块试验田里进行精准鉴定和(hé)评价。”达瓦顿珠说。

为什么要研究不同品种青稞的(de)气候适应性?这是因为不同生态区的青稞品种呈现出显著差异:阿里高寒地区(dìqū)品种早熟、粒大;林芝河谷区域的品种穗大粒饱;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还能(néng)克服更(gèng)极端的环境。研究清楚这一点,就能根据西藏不同海拔(hǎibá)高度、不同生态区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良种,甚至打破青稞种植的海拔限制,拓展种植空间。

譬如,2023年新推广的“藏青3000”,经过育种人员对其光温敏感性的调整,在霜冻频发(pínfā)地区(dìqū)实现稳定亩产800斤。

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正在(zhèngzài)开展青稞长势研究

把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落实(luòshí)到位,是每一位青稞研究者的(de)使命和责任。达瓦顿珠的目标就是培育能在海拔3800米(mǐ)以上种植的耐寒早熟的冬青稞品种,探索不同(bùtóng)生态区域最佳的复种模式,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同向发力。

气候也为区域良种(liángzhǒng)提供了“附加值”。利用区块链技术(jìshù),气象部门为每株青稞建立了生长档案。扫描(sǎomiáo)包装上的二维码,消费者就能看到该批次作物生育期的光照时数、昼夜(zhòuyè)温差、灾害规避记录等23项参数。据统计,2024年上市的“雪域(xuěyù)青稞米”高端产品中,标注“灌浆期昼夜温差达18℃”的比同类产品增值30%。

林周县气象局以青稞产业为抓手,深入落实“一县一策”服务战略。2024年7月(yuè),林周县12万亩青稞正值抽穗关键期,县气象服务中心的大屏突然(tūrán)亮起红色警报。“卡孜乡连续16天降水不足(bùzú)8毫米,立即启动干旱应急。” 3小时内,预警信息通过县级公共服务平台直达586个种植户(hù)手机,而次仁多吉(cìrénduōjí)则一直盯着卫星(wèixīng)云图,希望能找寻到人工增雨作业时机。

几天后,作业时机出现,气象部门立即(lìjí)按计划(ànjìhuà)开展(kāizhǎn)作业。一系列行动,都是基于青稞抽穗期出现“连续15天降水小于10毫米”这一灾害阈值研发的应急机制。

2025年3月的增雨作业效益则更显著,增雨24小时后单点最大降水量(jiàngshuǐliàng)达20毫米。“那次作业成本不到5万元,但全县避免的灌溉支出(zhīchū)超200万元。”次仁多吉说(shuō)。

更精妙的(de)则是青稞霜冻防御系统。当分布在田间的温湿度传感器捕捉到拔节期(bájiéqī)“-3℃持续5小时”的临界值时,会自动触发20个熏烟堆点火装置(diǎnhuǒzhuāngzhì)。

而(ér)在边交林乡的示范田里,农户(nónghù)拉巴指着(zhǐzhe)新安装的防雹火箭架:“去年7月雹云来时,气象部门就把雹块打散了,300亩青稞保住了收成。”

达瓦顿珠接受“‘绿镜头·发现中国’中央媒体走基层(jīcéng)看气象”主题(zhǔtí)采访报道组采访

如今,林周县农业灾害(zāihài)损失率已从(cóng)12.7%降至5.3%,相当于每年增收2400吨青稞!

如今,藏族同胞传统的农业智慧(zhìhuì),正与气象卫星、雷达等监测数据交织,而(ér)那些凭经验感知的“天时”,则在预报预警及服务信息的指引下(xià)更准了。

全国政协委员达瓦(dáwǎ)顿珠在全国“两会”委员通道接受(jiēshòu)采访 图片来源:西藏日报

暮色中的青稞试验田,智能灌溉系统依(yī)光照强度自动调节喷水量。达瓦顿珠站在田埂(tiángěng)上,手机弹出新预警:“强对流天气将至,请及时(jíshí)抢收(shōu)。”他笑着对农户说:“你看,气象局连收麦子的‘天机’都算准了。”

“伺候好青稞,就守住了雪域粮仓。”达瓦顿珠说,“恩师尼玛扎西先生生前跟我们讲过,我们根在(gēnzài)高原,但是心里要装着整个(zhěnggè)中国。欢迎大家来西藏走走,品尝下青稞糌粑,你才能(cáinéng)更(gèng)了解这片距离天空最近的沃土。”

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

作者:段昊书 周雯 张歆平
访谈视频:次仁 方乐群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0120240019
图片
在拉萨,这位农业专家,为何常年在气象站做研究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